2019年5月22日星期三

體驗英國紳士風度



   英國的‘紳士’世界聞名,姑且不論今日英國人是否還很‘紳士’,這是很多人對英國人的印象。小時候看《福爾摩斯》的連環畫和小說、電影《窈窕淑女》,英國紳士的形象深入我的心:高禮帽、禮服、背心領帶,再配雨傘或拐杖。 紳士的定義是 - 那些行為良好有禮貌的人。

    人們用‘豔婦’形容巴黎,‘棄婦’形容羅馬,而倫敦,則冠予‘怨婦’名稱。昔日風光已成歷史,殖民地一個個獨立,經濟強項越來越少,人民只有抱怨現狀和懷緬過往的輝煌。現代的英國,光輝不再,但是‘爛船還剩三斤釘’,軟文化軟實力不容置疑地還是在世界的領先地位。在英國生活多年,對‘紳士’,在此一定要加上‘淑女’,算是有一點瞭解和認識,這次從三個方面與博友和讀者分享一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紳士會所 Gentlemen's club

   當年初到英國求學,放假期間想找份兼職工作,看到報紙上Athenaeum Gentlemen's Club招聘接待員,心想:這是否個色情場所或夜總會之類的。趕忙翻查牛津字典,此會所竟然在牛津字典里有介紹 - 雅典娜紳士會所,頗著名的,真是孤陋寡聞,字典的解釋大致就是文人政客聚會的地方。於是便約同幾個同學前往應徵。

   首次進入會所,任何人都會迷路的。裏面太大,太多房間、會客廳、書房、宴會廳,自己也有點劉姥姥的感覺。心中不禁懷疑自己了:有沒有選錯工作,這麼傳統這麼‘英式白人’的地方,怎麼會用外國人,我還是亞洲人。會見的大胖子經理,風趣友善,自己也放鬆下來。之後,他竟然只是錄取了我,我也開始了一個‘奇異’旅程。

   紳士會所原來在英國由來已久,而雅典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30年,是英國其中一個著名的會所。這些會所,當年十八世紀開始的時候,是由當時的‘上等階層人士’發起,之後到了十九和二十世紀初期,得到更大的發展,會員已經接受‘中等階層’人士和女士。會所的分類很多,有文化藝術類的,有法律司法的,有軍人的,總是各式其式。

   會所都是會員制,需繳納不菲的會費。雅典娜的會員以文化、藝術、宗教背景的人士為主。進入會所,男士一定要穿西裝和佩戴領帶,女士穿著禮服。有一次一個會員因為剛剛下飛機,只穿了西裝而沒有領帶,無論他如何費盡口舌,門衛就是不讓他進。會所裏面的經理主管,都穿燕尾服待客,而我們這些普通接待員, 也是黑色西褲、背心、蝴蝶結。

   縱觀來會所的人,聚會程序通常不變,首先是輕鬆的酒會,大家聊天交流, 然後就進入宴會廳或書房用餐。如果是5-10人的小聚會,他們都喜歡在書房里聊天用餐,會所裏面的書房多得是,在這些古典書籍的包圍下、在古色古香的環境中,天南地北暢談交流,有時細心偷聽到他們的談話內容,離不開政治、學術,更多的,是在‘侃’ 和‘吹水(吹牛)’。 不過還是蠻有趣的。

   進入會所的人,縱然在外面是如何的粗魯俗氣,在裏面都得溫文爾雅,談吐得體,說破了,就是怎樣也得‘假惺惺’一回,不過,多數的人都是我們同胞喜歡用的形容詞 - 質素高的人,笑眯眯友善溫柔得體。那時候的我,留著披肩的長捲髮,為了整潔形象經理要求我把頭髮扎起來,所以,工作的時候是扎著馬尾,不細看會以為是個‘靚女’。常常有客人看到我的亞洲面孔,先是驚訝一怔(怎麼會有亞洲人在這裡?他們的眼神出賣了他們的想法),然後立刻滿臉堆笑客客氣氣的,見得多,也習慣英式歧視了(此話題在之前的博文談論過)。不過,總體,裏面的人都是很‘紳士’的,雖然從骨子裡,英國人和法國人德國人一樣,都是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民族,無言,因為事實上,很多方面他們都很優秀。

   紳士會所現在已經日漸式微有的結束關閉,因為輕一輩都沒有興趣,目前會所的人,多數是老年人,中年人,就是裏面的年輕人了,可謂後繼無人。

         在雅典娜六個月的經歷是特別而寶貴的,至今有時還偶然回想一下那裡的情景:記不清數量的書房、迷宮似得樓梯弄得我經常迷路、大氣豪華的宴會廳、露天草地雞尾酒會、那個每次髮型都弄得超大像帽子一樣的女士、那些乏味千篇一律不變的英國菜式,還有那些紳士在吹水時的口沫橫飛。當年我想不到,在雅典娜的工作經歷和學習到的西餐禮儀和英式宴會,會為我日後工作的幫助極大。


英國社交季節 British Social Season

   皇家賽馬周Royal Ascot 每年都在在溫莎附近的郊外舉行,那裡賽馬一年都有,但是每年六月連續五天的賽馬周,確實最特別和高潮, 還有英女皇和皇室人員的出席。但是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,這五天的賽馬周,主要目的不是觀賽或賭馬,而是參與這個難得的社交盛會,可以說,這是英國一年當中最大的社交活動,還是世界上最大的。這一周,倫敦和周邊各城市的汽車公司所有車輛都會被租個清光,買禮服和帽子的商店門庭若市。

   以前看夏萍(奧黛麗赫本)的經典電影《窈窕淑女》,當中就有出席賽馬的場景,紳士淑女,衣香鬢影,華麗熱鬧。參與這個盛會,許多女士,主要是要炫耀各款新裝時裝,其中不能少的,就是帽子大展示。賽馬周對著裝要求十分嚴格,女士一定要穿禮服和戴帽子,不戴帽子也要有頭花裝飾。觀看女士們爭妍鬥豔,比看賽馬更有看頭。反觀男士的著裝, 就乏味多了,千篇一律的西裝和燕尾服,男士的禮服多數可以在特定的商店去租,不用購買。女士都盼著這一天展示新裝和秀各式帽子,或許能吸引到心儀的人;年紀稍長的大媽也不遜色,鋒芒不亞小妹妹。帽子是必不可少的行頭。女士們就出盡心思出位,所以各種帽子千姿百態。某年正逢英國政界的‘報銷門’醜聞鬧得沸沸揚揚,風頭之時,立刻有女子戴上以發票製成的帽子,引得記者們瘋狂追逐,無名小女登上新聞紅了一會。
   反觀男士的禮服,千篇一律挺乏味的,不過,他們也不在乎吧,周圍都是花姿招展的女士,目不暇給。

日常生活中的紳士風度 Good Manners in Daily Life 

   縱觀英國人,在公眾場合,都比較規矩禮貌,這也與從小的教育有關。比如,任何地方都見有人排隊,公車、銀行、商店,大家都自覺,如果有人插隊(Jump Line),肯定有人出來勸阻,排隊,似乎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。

   在公車、地鐵,人們都自覺地保持安靜,有時手機響了,一些人會告知對方稍後再打過來。有時自己不得不在公車上因為工作的原因打手機,得忍受周圍的人‘責備’的眼光。

   英國的天氣陰雨多,所以,穿風衣帶雨傘上街的人很多,但是以老年人為主。政府的福利日減,許多老人的生活也不好過,但是出門辦事購物,仍是要穿戴整齊,頭髮梳理得貼服,老太太還一絲不苟的化個淡妝。要看這類的老人,在老牌商店‘瑪莎百貨Marks & Spencer ' 就最多,他們有的生活雖然不寬裕,但是仍然喜歡來到比較‘上等’的老店,細細挑選生活用品和食品。

   其他一般的社交活動,比如婚禮、畢業典禮、生日會等等,人們都穿戴整齊,女士都喜歡帶禮帽。

   在餐廳用餐,也是表現一個人是否有良好教養的地方。大家都客客氣氣的,沒有人會對服務生粗言吆喝(國內來的遊客特別是政府官員除外),對服務人員都很尊重,多數用‘Can I have ...我可以要這個嗎?..I would like to try  ...我想試試這個.....Please bring me...請給我這個那個...’。一頓飯下來,對服務人員不知說了多少個‘請、謝謝、勞煩’。

   如果要列舉這些生活中的細節,真是一篇博文難以詳盡。
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