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月19日星期日

南詞北用


  不知不覺閒,一些在香港和廣東地區使用的地道詞語或俗語,已經漸漸北移,被普通話地區廣泛使用,而對於‘年輕’一代,還以爲這些習慣用詞源自内陸。以下隨手拈來幾個來說說它們的来历出处。

  至中國大陸開放后,‘炒魷魚’(解雇、開除的意思)應該是最早被大陸民衆認識的詞語之一。以前看一些香港的黑白電影,打工的人苦苦哀求老闆:事頭,你唔好炒我魷魚啦(老闆,求你不要解雇我)。舊時代的人去工作,很多時都會帶上鋪蓋住在老闆提供的宿舍或廠房,當被解雇,就要卷鋪蓋走人了,卷起的鋪蓋(主要是被子)就像魷魚被烹調時卷起來一樣。

  買單,意思為結帳或付款,來自粵語‘埋單’,‘埋’在這裡是關閉、結束的意思。當看到各影視節目裏面的人都說‘買單’的時候,才覺這個南方特用的單詞已經普遍被廣東話以外的人使用,而且‘買’比‘埋’更傳神。

  在周星馳的電影或其風格電影流行之前,香港對一般的喜劇、鬧劇、或逗觀衆樂的節目或電影稱爲‘喜劇、笑片、爆笑’等,之後隨著形容周喜劇的新詞‘搞笑’的出現,現在已經差不多已經代替了‘喜劇、好笑的節目’,也延伸成為形容詞‘好笑的、喜劇的、幽默的’。

  令我更驚訝的,是近兩年出現在大陸各個電視節目 / 娛樂新聞中的一詞  山寨。‘山寨’以前是特指小型製作的公司/工廠,比如,某某人經營著一個山寨厰,意思他有一家手工工場/製衣廠之類的小工厰。 當人說這是‘山寨產品’,意思是指這是小工厰出品的貨色或是一些品質不怎麽樣的複製品/冒牌貨,現在特指一些‘模仿大型製作的小型製作或模仿秀或複製品或冒牌製作’,在普通話中竟然也十分合適和傳神。

  現代資訊的發達和媒體的傳播能力,加上南北文化差距的縮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,也加快了這些本屬於南方習慣用語的使用。

  其他常用的南詞還有很多,比如‘靚女’、‘走光’、‘打的’等等,這些都是香港/廣東地區的常用詞,以前都沒有出現在以普通話文字為主的媒體上。這些詞語被接受且廣泛使用,就像一些普通話言語一樣,皆因十分傳神、貼切甚至諷刺,因此娛樂性十足。作爲廣東人,筆者對這些詞語比較敏感和熟悉,如果讀者有興趣,可以繼續列舉,再聊。

  其實,在廣東也有無數的方言,其中以廣州方言,也就是廣州話為標準。香港的廣州話,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演變,形成今天的‘港式廣州話’,語音語調比較溫柔,但是如果你重看香港40-60年代的黑白電影,當時他們的發音和用詞,跟今天也有頗多的變化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