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5月28日星期二

生命無常,何處覓永恒?




        聖誕新年,通常都是家庭溫馨相聚朋友相逢歡慶的時候。然而這個季節,對於一些家庭,比如,在恐怖襲擊、槍擊事件、年一連串天災人禍中受害者的家人,卻是痛苦和揪的......這些痛苦的回憶也不是一時間可以輕易抹掉。

        生命可貴,但是生命也無常,很多時人們都不解;面對目前社會道德的淪喪、人性的泯滅,我們氣憤之餘好像也無能為力;面對不公平和罪惡,人們很多時都會問: 爲什麽?爲什麽會這樣?是誰的錯?誰應該為世界目前的狀況負責呢?在這個世上,是否還有公義、我們是否還有盼望呢?生命如此短暫無常,意義何在?何處有永恒呢?

       當人的憤怒找不到答案、找不到解決方法的時候,人自然就會去找其他人擔當這個罪名。人們常常呼喊天啊天理何在天妒英才,明顯地,矛頭都指向,如果我們把這個理解為上帝的話, 那麼上帝就是我們要指責的人。

       既然找到了對象,於是人就得出結論:上帝不公平,因為如果祂是公平和無所不能的,那麼世界上爲什麽有苦難?為什麽有那麼多不公平的事情?還有, 如果祂是公義的,爲什麽不把那些壞人罪人消滅掉從而讓天下太平?

       這個話題,如果真的要討論或闡述,恐怕一年半載也說不完。我們不如先來做兩個假設。 第一個假設就是,如果按照人對苦難的理解,那麼就是上帝在創造這個世界和人的時候,祂的目的就是要人受苦;第二個假設,上帝對於世界上的罪惡罪人惡人熟視無睹無動於衷,不屑用祂的大能去懲罰甚至消滅那些罪人惡人,因此世上無公義是因為上帝撒手不管。

       但是幾千年來,上帝透過《聖經》向人揭示天地的奧秘,看著聖經中的預言隨人類歷史的發展一一實現,包括近代的有關以色列複國的應許、目前末世來臨前的狀況、歐盟和北非國家的政治變動瓦解、還有末世的災難和疾病等等的描述,有多少人會知道或願意去瞭解呢?如果《聖經》是上帝的說話、祂的自辯,那麼我們也從中去找答案來回答以上兩個假設。

      第一個假設,上帝的創造目的是爲了讓人受苦。

      在一卷書《創世記》中記載,起初上帝創造天地,讓事物各從其類,祂看著是美好的,祂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;之後祂又照著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,並且賜福他們,要他們治理這地,也要管理海裡的魚、空中的鳥、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。

      從這裡,我們可以看到,神的本意是好的,祂創造了美好的世界來讓我們享受,同時還賜福人類,讓他們治理管理地球。

      問題是,人類是否有存感恩之心并好好的治理管理地球上的一切呢?有誰可以否認,很多的自然災害和疾病,都是因為人類貪婪掠取資源、肆意破壞污染環境所引起的呢?

      由此可見,人類的罪性和私欲(英文翻譯是sinful nature - 犯罪的本性) 是一切苦難的源頭,人類并沒有覺悟和反省,如果說,目前所謂科技發達文明發展到了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水平,那麼,人類罪惡的深重也到達巔峰。

     第二個假設,上帝任由罪惡橫行,不施行祂的公義之手以滅絕罪惡,消滅那些惡人罪人。

       根據聖經的記載,早期人類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,罪惡也到了極點,上帝不得不把人類滅絕,只留下了一個義人挪亞的 一家。當時上帝是用一百五十天的大洪水滅絕了人類。有沒有想過,爲什麽世界上每個國家民族都有大洪水的記憶和故事?為什麼考古學家在世界各地的山麓都發現洪水的痕跡?

       洪水退後,上帝用彩虹與挪亞一家立了個約,承諾不再滅絕人類了。

       正因為人是有犯罪的本能,才有律法,如果沒有律法,人所做的一切就不算是罪。每個人都是自認好人的 ,什麽是好人?怎樣才算一個好人,或是按照聖經所說的義人?上帝這樣說: 沒有義人,一個也沒有。聖經中的《羅馬書》更加指出:世人都犯了罪,虧欠了神的榮耀!

       如果按照上帝的標準,如果祂要滅絕罪人惡人,那麼全世界的人包括你我,都在祂的彈指一揮間消失。

       如果上面兩個假設都不成立的話,那麼便是人類理解的錯誤了,又或者說, 人類根本不認識自己的本性,自以為義,同時不敢面對和指責自己。

        然而,上帝是否又如此的坐視不理呢?爲什麽會有替罪羔羊這個詞?因為已經有人從上帝那裡來,成了肉身成為我們其中的一員,經歷過人間的一切苦難,包括貧窮、被歧視、被誤會、被出賣、承受肉體的痛苦、被侮辱、被嘲弄(人類的一切痛苦和軟弱祂都經歷過因此祂明白理解),把自己當做一個替罪羔羊,為全人類做了一個贖罪的血祭,因而凡是承認祂的,就可以與上帝和好,變為聖潔的子民。

       有些人會說,我怎麼知道?我怎麼知道?你不出現在我面前,我如何知道門在哪裡?

       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。一個蓬頭垢面、頭髮長長沒有修剪過的人,在街上呼叫:這個世界是沒有理髮師的,是沒有理髮師的。這時候,路邊理髮店的一個理髮師出來,對他說:朋友,進來吧, 我幫你理髮。這個人看看理髮師,看看理髮店,之後揚長而去,繼續他的呼喊:這個世界是沒有理髮師的,是沒有理髮師的。

       生老病死乃人必須經過的過程,問題是面對苦難和生活試煉的時候,你的人生態度如何呢?爲什麽有些人,我指是真信上帝的基督徒,會有信仰來支持他們呢?爲什麽他們的世界觀與世人不一樣呢?

       我們不能預知未來,但是,從聖經中上帝對我們的應許中,我們看到的,是信心、盼望和愛。这个世界,目前很多人心中所缺的,不正是信、望、愛嗎?

      生命脆弱無常,人生意義不只是享受這個物質世界和享受上天賜予我們的情感,而是,有人已經擺設了盛宴、已經預備了豐盛生命、甚至安排了永恆,你是否願意去尋找、接受和進入呢?因為:

       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;尋找,就尋見;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。因為凡祈求的,就得著;尋找的,就尋見;叩門的,就給他開門。 (聖經《馬太福音》77-8節)




女士優先 Lady First




      
  ‘Lady First - 女士優先’這種被視爲‘紳士’的舉動,似乎一直是西方社會的一種默許的好行爲,或者被視爲教養的重要部分。 雖然在比較 ‘大男人主義’ 的亞洲,在這方面似乎還需改進,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日漸西化,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女士優先這一概念。
         其實以前并沒有 ‘女士優先’ 這一說法,類似的説法是 – women and children first 婦女和兒童優先,據説這是在1852 一艘英國船隻在南非沉沒的時候,船長讓婦女和兒童先坐救生艇離開 ;及至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時候, women and children first 這種習慣便更爲人所認識并且逐漸成爲一種慣例。

         讓女士優先,其實不但是出於尊重女性,同時也是一個紳士應有的風度,因爲他把別人的利益放在首位。雖然這不是一種法律規定,但卻是一種公認的‘有教養’的行爲。生活中不乏女士優先的 例子,比如:

        爲女士開門,并讓她先進入房間,或者爲女士開車門。但是這也不是千篇一律的,比如,當男女需要進入一個比較複雜的地方或有潛在危險的空間的時候,男士就應該先進入瞭解情況 ,而不是因著女士優先的習慣而讓女士去‘冒險’。

        乘坐電梯和公車的時候,要讓女士先進先上 ;但是出電梯的時候,如果裏面已經是很擁擠而男士又站在靠近門口的位置的時候,那麽男士就應該先出,方便後面的人出來;同樣,下公車的時候,同行的男士要先下,之後協助女士下車;上樓梯的時候是讓女士先行,而下樓梯的時候,則是男士先行。

       假如面前是一個旋轉門,那麽是應該 讓女士先進入嗎?答案是相反的,旋轉門,是男士先進,因爲在這種情況之下旋轉門是‘有點難度且有潛在危險’的,本著保護女士的規則,這個時候男士就應該先‘冒險進入’,然後再協助女士進入。

        在餐廳 ,女士優先這一習慣就是常見的。進入餐廳,應該是男士開門,讓女士先進入;當接待員帶位的時候,也是女士先行,女士先坐下。很多時候選酒和品酒都由男士來做 ,但是當到了倒酒的時候,服務員卻需要先倒酒給在場的女士 : 順序先是較年長的,然後到年輕的, 當服務了在座的女士之後,才倒酒給男士。有趣的是,現在受過良好訓練的專業服務生越來越少,很多人都做錯。

       女士優先,不但要體現在社交,在家庭也應如此行,因爲男士有責任保護 母親和姐妹,如果父母能從小教育男孩子,那麽長大之後,他們肯定是有禮且受歡迎的。

       在國内給一些學員上禮儀課的時候,他們常常‘面露難色’:在我們這裏,是Leaders First – 領導爲先。 事實如是,從上至下,一層一層的等級關係,男女已經不分,衹有官職和等級之分,不過相信這種現象會逐步改善。 

        其實就‘女士優先’ 這一舉動,反映的也是一種態度問題。如果一個人擁有良好的教養,是不用別人提醒或‘强迫’,是會自然地把別人放在首位,讓女士優先。現今社會有許多‘有能力’ 的女性,不習慣和不喜歡被男士‘優先照顧’,認爲這是男女的不平等,其實無需介懷,既然男士都樂意這樣做了,女士們,你們又何樂而不爲呢?
      

如何塑造美好的第一印像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在與陌生人交往、或者是在職場當中,建立美好的第一印像特別重要。第一印像的意思就是先入爲主的印像:沒有第二次機會。

        一些人認為可以在日後的交往當中,通過溝通接觸,慢慢的可以讓對方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,或者是自己的所謂的內在美。但是人就是這麼特別族類,習慣用外觀和固有的偏見來判斷一個人,比如,當然你說你是中國人、日本人、德國人、英國人,對方就會假設你是怎樣的一個人。

         今天跟大家分享的,是撇開地方因素、偏見,如何在任何場合、無論會見什麼人,都能留下美好印像的要訣。根據一些調查數據所得,一般人判斷一個人,或者是說形成第一印像,7%來自那個人所說的話或者想表達的訊息,38% 來自他談吐和表達的方式,最後最主要的55%來自他的外表。中國人常說先敬羅衣後敬人,不是沒有道理。這樣看來,第一印像形成之後就很難改變別人的想法,或者說需要花更大的努力和費更多的時間去改良別人對你的印像。
    
      會見陌生人,國際通用的交流方式就是握手。一個堅定有力的握手,會給人自信、積極的印像,同樣,一個柔弱、怯怯的握手,會傳遞一個軟弱的信息。相信沒有人會喜歡握濕冷的手,所以在任何的會見之前都需要準備好。各國的慣例不同,因此在外國的時候,必須要做些功課了解當地習俗,以免冒犯別人。

       除了恰到好處的握手,眼神交流很重要。很多人不習慣直接的與陌生人目光接觸, 但是這卻是比握手更重要的一環。眼睛是靈魂之窗,可以傳遞熱情、友善、溫暖、傾慕的信息,同樣也可以出賣膽怯、隱藏、冷漠、高傲的本質。如果你不習慣或不夠膽量直視陌生人的雙眼,那麼可以直視眉心,這樣對方也會感覺到你在進行目光交流。在這一方面,能夠輔助目光交流的,就是微笑。

         微笑,代表你是友好的、自信的、淡定的,一切在你掌握之中。然而真正友好的微笑,是需要時間發展的,也就是不能來得太快也收得太快,這樣只會給人虛僞的感覺。

         最後的重要因素,就是一個人的衣著和外表。得體的衣著就是適合當時的場合,所以款式、顔色都要講究,比如在職場、商業交往就適合比較深色和中性顔色的服裝。 頭髮和鞋子,是很多人的注目點,你可以有無懈可擊的化妝,但是頭髮和鞋子就可以隨時的出賣你因此,整潔不油膩不飄屑的髮型、乾淨無塵的鞋子事関重要,此外也需要注重個人的衛生:口氣、體味、指甲、鼻毛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 外表的因素雖然重要,但是一個人整體的談吐、友善謙遜的態度也非常重要。美國著名作家和詩人馬雅安哲羅曾經說過:人們會忘記你說過什麼,做過什麼,但是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你給他們的感受!

2019年5月23日星期四

先敬羅衣


      中國有話:先敬羅衣后敬人。聼起來很‘淺薄’,但是這卻是不爭的事實。陌生人相見,第一印象在一兩秒之間就會建立,而且要改變這個印象需要較長的時間。早在1967年已經有研究報告(The Mehrabian Formula)指出:55% 的人是‘以貌取人’的。這就是說,在你還沒有開口介紹你自己、推銷你的優點長處的時候,其他人已經從你的外貌、衣著、身體語言,做了‘主觀並帶有偏見’的判斷。

      一個乞丐,如果將他清潔、造型、包裝,換上得體的服裝更換時尚的髮型進入一個會議,衆人會以爲他是一個成功人士;同樣,縱然你有很多的才華和‘内在美’,外表邋遢衣著不整,也不會受到人的尊重。一個人的衣著,是一個人的個性和風格的展示,在商務場合和職場,更是一個人的‘名片’的延伸。

        得體衣著的要訣,第一是整潔,第二是合身。 整潔包括個人衛生(頭屑、毛髮、體味)、衣服乾淨無異味、無皺折、無污跡,跟價格和品牌無關;合身非常重要,一個十分自信的人穿著不合身的衣服,整天都會不自然,在別人面前自信程度也會大打折扣。要訣就是在前一晚就把第二天的衣服準備好,出門之前,如果你對自己的衣服有所懷疑,比如:太緊?太松?太暴露?太保守?顔色配搭不合适?如果你有兩次這樣的疑問,不用想了,立刻更換,否則你一天都在疑問當中。在服飾配搭方面,Coco Chanel 有個要訣,就是把你覺得適合和漂亮的飾物戴上,然後拿走一樣,就是合適和完美了。 男士在服飾方面的選擇和花的心思可能沒有女士那麽多,但是常有許多容易犯的錯誤,比如褲子的長度太短或太長、西裝的袖子太長、皮帶和鞋子的顔色不陪襯等等。

       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衣服是常識,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,現在服飾的要求日趨休閒隨意,但是在職場,恰當的服飾很重要,如上所說,是一個人的名片,然而我們現在遇到的情況是:要麼不夠正式,或者太過正式。這裡建議可以做些資料搜集,了解什麽是休閒、商務休閒、商務正式,多看時裝雜誌了解穿衣的藝術。你是在什麼行業就得知道這個行業的服裝要求,而最重要的,你是要從你的客戶的角度去看他們對你的期待期望是什麼,你是一個髮型師、金融業從業者、老師、藝術家,你穿著就得跟你從事的行業相符。有一點要記住的是:穿衣,不但要自己舒服,也要讓周圍的人看得舒服。

        在這裡或許讀者有個問題:要衣著得體,得花很多錢吧?答案是‘不’。追求潮流和最新時裝花錢,而營造‘個人風範- style’ 卻不需要錢,需要的是時間和心思去體會、嘗試,找出最合適你的風格,比如可以選擇經典的款式、優良的面料和中性的顏色,會讓你省掉很多錢,而且在購置服裝的時候,需要聯想如何跟其他衣服配搭,這樣就可以千變萬化,而不會讓你的銀行存款虧空。你總有好朋友吧,問他們真實的意見,而不是一味只顧自己的喜好,當你找出適合你的色彩和款式配搭的時候,你就知道購置衣服的方向了。 總結來說,衣著需要得體,而不是要趕潮流,當你穿著得體自然的時候,自信就會不自覺的流露,舉手投足間魅力增加。

     

2019年5月22日星期三

下午茶的一些細節


   
    下午茶的主食,不外乎三种:手抓三文治finger sandwichscones、蛋糕小點 cakes。三文治得有三种風味:黃瓜、煙三文魚、蛋和香草。其中黃瓜和三文魚,要切得像紙一樣薄,下次你可以留意一下,如果某餐廳給你的三文治餡的内容很豐厚,並不代表正宗。 還有一點,享受下午茶,規矩是要先從三文治吃起,然後到鬆餅,再到蛋糕。

        鬆餅scone, 多數人讀s-cone,而據説上等階層就會讀s-con 很多人習慣用刀把它切開再凃奶油和果醬,其實這是不對的。製作鬆餅的時候已經是有特別的程序,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用兩手輕輕把它扭開兩半;至於是先凃奶油還是先凃果醬,這就像喝茶時是先加奶還是先倒茶一樣,是無休止的辯論。

          現在很多的英國旅遊推介,都說來英國享受‘high tea’,其實這是錯誤的,一般人以爲high tea就是高級的喝茶享受,事實正好相反。以前勞工階層不是那麽有閑錢閒時品嘗下午茶,所以就把下午茶跟晚餐合在一起享用,這是的桌子已經是比較高的晚餐桌子了,所以稱爲high tea; 然而有錢的所謂上等人,則在下午時分用較矮的茶几來品茶,這是low tea 至於如何才能享受到‘royal tea皇家下午茶呢? 答案很簡單,下午茶加香檳就是。

         


魅力英式下午茶


        
   
(倫敦 Dorchester Hotel 的下午茶)


        英式下午茶,確是一大發明,簡直可以說是造福沒甚美食慧根的英國人民了,讓英國人在世界飲食長廊中,還有一席位坐坐,不至於臉灰灰的。近年外來飲食文化以勢如破竹的姿態入侵英國飲食界,保守的英國人倒是大樂,樂意被‘飲食殖民’,別人的飯原來是這麽的好吃。

      相信讀者都看過不少有關下午茶的來歷,本人也無意再重復,倒是,下午茶的真諦,不只是品嘗食物,精髓是那份心情和風雅。

    記得10年前某日看倫敦《都市報》的報道,倫敦Langham酒店的2人下午茶價格突破100英鎊。 該酒店的下午茶,每人價格是46英鎊,加上服務費,二人消費103.5鎊,成為當時倫敦最貴。當時還連忙細看找出如此昂貴的原因。原來用於塗抹麵包的果醬,牌子是Bijoux,據說產品的靈感源自珠寶的亮麗,該牌子被倫敦茶協會評為最好品質。 一般的下午茶通常用黃瓜做三文治,而該酒店的三文治餡料,選用鵝肝醬、法國凍糕、鴨蛋等材料;更甚,用於製作松餅的葡萄乾,用Louis Roederer牌子香檳浸泡過,所用材料皆為名牌,難怪價格非同一般。以往Ritz酒店的豪華下午茶價格和品質在首位,Langham更超越一步。現在下午茶在豪華酒店的價格越來越貴了,Langham 的價格已經被拋離。

        享受英式下午茶,還有‘高低’之分,這裡指的並不是價格身份,low tea 指在下午較早時分,喝茶時的桌子較矮,而high tea, 則是接近晚餐的時間前,所用的桌子比較高。其實,享受下午茶,目的不主要是品嘗食物:優雅豪華的環境、精致昂貴的茶具、慵懶悠閒的心情,是精髓。
      老牌麗池酒店Ritz的下午茶歷史悠久且聞名爾遐,無他,環境幽雅古典、對客人要求挑剔Fussy:需要預約、著裝要求整齊、謝絕牛仔褲和球鞋。 它的茶室棕櫚閣,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餐廳之一。

   百年皇室御用老店福南梅生Fortnum and Masion,以經營豪華食品出名,王室人員禦用,有以女王命名的茶室,下午茶倒是不太昂貴,有各種套餐選擇,還供應生蠔。


  倫敦好的下午茶室多不勝數,有一家在肯辛頓花園的亭閣茶室,它是唯一用皇室標誌茶具奉茶的餐廳,靠近肯辛頓宮和戴妃喜愛的花園,環境一流。 

   

  酒店以外英國最出名的平民茶坊,莫過於位于約克郡的‘貝蒂茶坊’Betty's。這傢茶室的特別之処是常年需要排隊,食物出品一流,上次的經歷,在沒有享受茶點之前,就要幹掉兩杯特純的新鮮蘋果汁。用料,都是用約克郡當地出產,自然、淳樸,還有,很純很安全。

   品嘗下午茶對於遊客來說是遊覽英國必不可少的經驗,一般的茶室,每人1015英鎊就可以享用全套下午茶,但是在豪華酒店品嘗也是一種特別的享受,價格在30 - 65鎊之間;有一家在肯辛頓不經名的小茶室Muffin Man,它的下午茶主角點心Scone司康松餅,竟然是全倫敦最特別最香脆的,價格,10鎊就可以有交易。這傢茶室的Scone,烤得香脆,切成兩片,與其他茶室或傳統茶室的做法不一樣,因而很特別。


        在公園享受陽光下午茶,是難得的享受和經歷,爲什麽?因爲英國的陽光極奇珍貴!讓你的下午茶更有味道?來一杯香檳, 就變成了‘皇家下午茶 Royal Tea' 了。



如何免費升級到商務或頭等艙


  


  多數人乘飛機旅行都是乘坐經濟艙Economic Class,(爲什麽不叫標準艙standard class 呢?好像一眾乘客都是窮人!)如果你購買的是經濟艙的機票,有什麽訣竅是可以免費升艙呢?

   首先如果你與某航空公司是有長途飛行積分計劃的,你就是在免費升級的行列之中。機會比其他人大。 

   在預訂機票的時候,如果你老人家此次的目標是要免費升艙,那麽就要讓預定機票的職員留言給航空公司,然後記得要提早前往機場,如果剛好這個航班有這樣的安排,通常這些位置是先到先得的。

   如果你在網上購票,那麽就要冒險一下,專挑那些特別滿的航班,因爲通常航空公司賣出的經濟艙票量要比班機上實際的座位要多,也就是和酒店一樣慣常地overbook, 然後會把一些經濟艙的人‘免費移動’到商務艙,不讓飛機有空位。

   注意,如果你訂的是經濟艙,但是有很多要求,比如不吃這個不吃那個、對某食品過敏等,這些都會記錄在你的訂票資料上,可以說,這樣你的免費升艙機會很微。

   如果你乘坐的航班很滿,又不趕時間,而登記處的航空公司職員不經意地試探問你是否願意乘坐下一班機,那麽你就要抓緊機會主動獻身做好人,同時要求他們把你升級,通常,如果你的退出讓他們的工作 ‘容易些’,那麽你的機會就很高。

   另外一種方法,是在登記時間就快結束的時候去辦理登機手續,如果經濟艙都滿了,那麽他們就要‘委屈’你去商務甚至頭等艙了,不過,這全靠運氣。

   另外一個看起來有點‘傻冒、煞有介事’的方法,是穿得十分行政、西裝革履的,看起來十分老闆和CEO,先敬儸衣后敬人的世俗觀全世界通行,這樣能大大提高你的機會。相反,太過普通、休閒、隨便的衣裝,會降低你的機會。記著,先要弄清楚這個航班是否有商務或頭等艙,如果全部是經濟座位,那麽你就是沒事找事自討苦吃,西裝筆挺的去開始你的休閒旅程。

   還有,如果你一家大小同時出現,那麽就免問了,規規矩矩的坐你們的經濟艙去吧。

   我試過有一次的經歷,是從東京成田機場飛美國夏威夷。本著謙讓的精神,我讓其他人先登記,同行的同事朋友都拿到登機卡了,就是我沒有。職員很抱歉的對我說:對不起先生,我們現在的機位都滿了,你再過三十分鐘過來好嗎?結果是我坐到了頭等艙。但是那次的飛行,因爲旁邊的人是十分的難纏和惡臭,我的人生首次頭等艙旅程變成了長途監獄,想降級到經濟艙都不可能。

   以上的方法,只是凴經驗供參考,除了掏錢買商務頭等的機票外,沒有一種方法是可以百分百的保證。


天下頭等大事 My Top Issue


   又是一個匆匆收拾行裝離開倫敦往外地的週末。多年來已經養成習慣,無論長途短途旅行,整理打包行裝都是神速的,從不拖泥帶水,乾淨利落。唯獨一樣例外的,就是整理髮型的東西不能少帶,考慮的因素包括地點、天氣、場合。因為我知道,如果我的髮型弄不好,就好像穿了難看的衣服或赤裸身體,渾身的不自在且沒有自信心。在儀容方面,髮型,對我來說,無疑是頭等的大事。

   回想一下,這幾十年,花在美髮用品、髮型師上的投入確實不少,然而,開一個髮型屋的夢想卻到現在還沒有實現。或許,只是自己用這個夢想來作為一種動力吧。

   髮型,確實是對一個人的儀表很重要。首先,它展示你的生活態度和禮貌。爲什麽?一個容許自己頭髮油膩、皮屑飄飄的人,不是一個愛護自己的人,更不是一個整潔講衛生的人。其次,髮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,遮蓋許多長相方面的缺點。本人覺得最沒有自信不願讓人看見的時候,就是剛剛洗完頭的時候,因為,髮型確是可以遮蓋我很多的缺點。最後,髮型還可以展示個人時尚的一面和獨特的性格,與衣服一樣,髮型也是一種statement.

   縱然你衣著簡單,但是如果你的頭髮整潔、時尚,立刻加分;同樣,用了‘不對’的髮型,任憑你樣貌如何英俊俏麗,衣著如何入時或渾身名牌,也會讓你的形象大打折扣。時尚適合個人氣質風格的髮型,可以讓山雞變鳳凰、大叔大媽變型男辣女,同樣,不適宜的髮型,也可以讓你變成土氣沖天或俗不可耐。電視上一系列‘變身’的時尚節目,無不從頭髮開始。頂著‘對’的、適合你和時尚髮型,不但讓你個人充滿自信,我覺得,對其他人也是一種尊重,你自己也可以因為髮型的出色而充滿自信;相反,頂著一個怪趣的髮型,則是全世界都在看你、笑你,一不小心,便成了辦公室甚至整棟辦公大樓的名人,回頭率甚高。

   時尚并不代表追趕潮流。你總得找到適合你個性、氣質、年紀的髮型。本人之前也留過大約10年的中長髪、長髮,但是隨著年紀漸長,就不適合了。每每換髮型師,都是一次冒險,經常有要連剪兩次頭髮的經驗,第一次是修剪,第二次就是修補。無奈,西人還是不太明白東方人的髮質和個性。


         高中畢業‘脫離父母魔爪’可以自由選擇髮型后,這個就是第一個迫不及待修剪的髮型,就是近藤真彥的Marchi 裝,八十年代風行一時。童安格也是我模仿的對象,這款髮型也留過。不過,現在的年輕人,可能都不知道近藤是誰吧,現在變成大叔的他,倒留起了長髮。

   英國演員奧蘭度的這三款髮型,我都留過,當然,沒有他的帥氣和英氣。回看當年長髮捲髮披肩的照片,還是有點留戀,畢竟,曾經過。近來,心中猶豫是否要再度讓頭髮卷起來,可惜,英國的髮型屋,10家有9家不做燙髮的,因為歐洲人頭髮自然捲曲的占多數,他們只會花錢去拉直頭髮。

   髮型,從過去到現在,對我來說,都是儀容的頭等大事,需‘嚴肅認真’對待。

體驗英國紳士風度



   英國的‘紳士’世界聞名,姑且不論今日英國人是否還很‘紳士’,這是很多人對英國人的印象。小時候看《福爾摩斯》的連環畫和小說、電影《窈窕淑女》,英國紳士的形象深入我的心:高禮帽、禮服、背心領帶,再配雨傘或拐杖。 紳士的定義是 - 那些行為良好有禮貌的人。

    人們用‘豔婦’形容巴黎,‘棄婦’形容羅馬,而倫敦,則冠予‘怨婦’名稱。昔日風光已成歷史,殖民地一個個獨立,經濟強項越來越少,人民只有抱怨現狀和懷緬過往的輝煌。現代的英國,光輝不再,但是‘爛船還剩三斤釘’,軟文化軟實力不容置疑地還是在世界的領先地位。在英國生活多年,對‘紳士’,在此一定要加上‘淑女’,算是有一點瞭解和認識,這次從三個方面與博友和讀者分享一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紳士會所 Gentlemen's club

   當年初到英國求學,放假期間想找份兼職工作,看到報紙上Athenaeum Gentlemen's Club招聘接待員,心想:這是否個色情場所或夜總會之類的。趕忙翻查牛津字典,此會所竟然在牛津字典里有介紹 - 雅典娜紳士會所,頗著名的,真是孤陋寡聞,字典的解釋大致就是文人政客聚會的地方。於是便約同幾個同學前往應徵。

   首次進入會所,任何人都會迷路的。裏面太大,太多房間、會客廳、書房、宴會廳,自己也有點劉姥姥的感覺。心中不禁懷疑自己了:有沒有選錯工作,這麼傳統這麼‘英式白人’的地方,怎麼會用外國人,我還是亞洲人。會見的大胖子經理,風趣友善,自己也放鬆下來。之後,他竟然只是錄取了我,我也開始了一個‘奇異’旅程。

   紳士會所原來在英國由來已久,而雅典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30年,是英國其中一個著名的會所。這些會所,當年十八世紀開始的時候,是由當時的‘上等階層人士’發起,之後到了十九和二十世紀初期,得到更大的發展,會員已經接受‘中等階層’人士和女士。會所的分類很多,有文化藝術類的,有法律司法的,有軍人的,總是各式其式。

   會所都是會員制,需繳納不菲的會費。雅典娜的會員以文化、藝術、宗教背景的人士為主。進入會所,男士一定要穿西裝和佩戴領帶,女士穿著禮服。有一次一個會員因為剛剛下飛機,只穿了西裝而沒有領帶,無論他如何費盡口舌,門衛就是不讓他進。會所裏面的經理主管,都穿燕尾服待客,而我們這些普通接待員, 也是黑色西褲、背心、蝴蝶結。

   縱觀來會所的人,聚會程序通常不變,首先是輕鬆的酒會,大家聊天交流, 然後就進入宴會廳或書房用餐。如果是5-10人的小聚會,他們都喜歡在書房里聊天用餐,會所裏面的書房多得是,在這些古典書籍的包圍下、在古色古香的環境中,天南地北暢談交流,有時細心偷聽到他們的談話內容,離不開政治、學術,更多的,是在‘侃’ 和‘吹水(吹牛)’。 不過還是蠻有趣的。

   進入會所的人,縱然在外面是如何的粗魯俗氣,在裏面都得溫文爾雅,談吐得體,說破了,就是怎樣也得‘假惺惺’一回,不過,多數的人都是我們同胞喜歡用的形容詞 - 質素高的人,笑眯眯友善溫柔得體。那時候的我,留著披肩的長捲髮,為了整潔形象經理要求我把頭髮扎起來,所以,工作的時候是扎著馬尾,不細看會以為是個‘靚女’。常常有客人看到我的亞洲面孔,先是驚訝一怔(怎麼會有亞洲人在這裡?他們的眼神出賣了他們的想法),然後立刻滿臉堆笑客客氣氣的,見得多,也習慣英式歧視了(此話題在之前的博文談論過)。不過,總體,裏面的人都是很‘紳士’的,雖然從骨子裡,英國人和法國人德國人一樣,都是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民族,無言,因為事實上,很多方面他們都很優秀。

   紳士會所現在已經日漸式微有的結束關閉,因為輕一輩都沒有興趣,目前會所的人,多數是老年人,中年人,就是裏面的年輕人了,可謂後繼無人。

         在雅典娜六個月的經歷是特別而寶貴的,至今有時還偶然回想一下那裡的情景:記不清數量的書房、迷宮似得樓梯弄得我經常迷路、大氣豪華的宴會廳、露天草地雞尾酒會、那個每次髮型都弄得超大像帽子一樣的女士、那些乏味千篇一律不變的英國菜式,還有那些紳士在吹水時的口沫橫飛。當年我想不到,在雅典娜的工作經歷和學習到的西餐禮儀和英式宴會,會為我日後工作的幫助極大。


英國社交季節 British Social Season

   皇家賽馬周Royal Ascot 每年都在在溫莎附近的郊外舉行,那裡賽馬一年都有,但是每年六月連續五天的賽馬周,確實最特別和高潮, 還有英女皇和皇室人員的出席。但是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,這五天的賽馬周,主要目的不是觀賽或賭馬,而是參與這個難得的社交盛會,可以說,這是英國一年當中最大的社交活動,還是世界上最大的。這一周,倫敦和周邊各城市的汽車公司所有車輛都會被租個清光,買禮服和帽子的商店門庭若市。

   以前看夏萍(奧黛麗赫本)的經典電影《窈窕淑女》,當中就有出席賽馬的場景,紳士淑女,衣香鬢影,華麗熱鬧。參與這個盛會,許多女士,主要是要炫耀各款新裝時裝,其中不能少的,就是帽子大展示。賽馬周對著裝要求十分嚴格,女士一定要穿禮服和戴帽子,不戴帽子也要有頭花裝飾。觀看女士們爭妍鬥豔,比看賽馬更有看頭。反觀男士的著裝, 就乏味多了,千篇一律的西裝和燕尾服,男士的禮服多數可以在特定的商店去租,不用購買。女士都盼著這一天展示新裝和秀各式帽子,或許能吸引到心儀的人;年紀稍長的大媽也不遜色,鋒芒不亞小妹妹。帽子是必不可少的行頭。女士們就出盡心思出位,所以各種帽子千姿百態。某年正逢英國政界的‘報銷門’醜聞鬧得沸沸揚揚,風頭之時,立刻有女子戴上以發票製成的帽子,引得記者們瘋狂追逐,無名小女登上新聞紅了一會。
   反觀男士的禮服,千篇一律挺乏味的,不過,他們也不在乎吧,周圍都是花姿招展的女士,目不暇給。

日常生活中的紳士風度 Good Manners in Daily Life 

   縱觀英國人,在公眾場合,都比較規矩禮貌,這也與從小的教育有關。比如,任何地方都見有人排隊,公車、銀行、商店,大家都自覺,如果有人插隊(Jump Line),肯定有人出來勸阻,排隊,似乎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。

   在公車、地鐵,人們都自覺地保持安靜,有時手機響了,一些人會告知對方稍後再打過來。有時自己不得不在公車上因為工作的原因打手機,得忍受周圍的人‘責備’的眼光。

   英國的天氣陰雨多,所以,穿風衣帶雨傘上街的人很多,但是以老年人為主。政府的福利日減,許多老人的生活也不好過,但是出門辦事購物,仍是要穿戴整齊,頭髮梳理得貼服,老太太還一絲不苟的化個淡妝。要看這類的老人,在老牌商店‘瑪莎百貨Marks & Spencer ' 就最多,他們有的生活雖然不寬裕,但是仍然喜歡來到比較‘上等’的老店,細細挑選生活用品和食品。

   其他一般的社交活動,比如婚禮、畢業典禮、生日會等等,人們都穿戴整齊,女士都喜歡帶禮帽。

   在餐廳用餐,也是表現一個人是否有良好教養的地方。大家都客客氣氣的,沒有人會對服務生粗言吆喝(國內來的遊客特別是政府官員除外),對服務人員都很尊重,多數用‘Can I have ...我可以要這個嗎?..I would like to try  ...我想試試這個.....Please bring me...請給我這個那個...’。一頓飯下來,對服務人員不知說了多少個‘請、謝謝、勞煩’。

   如果要列舉這些生活中的細節,真是一篇博文難以詳盡。